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网赚项目教程

唐代名相兼史学家房玄龄的《晋书·谢玄传》有个典故,大致是说前秦统一北方后,心态膨胀、爱刷存在感的前秦皇帝苻坚,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东晋宰相谢安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机智应战,最终在淝水,用巧计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败退路上,茂密树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高度紧张的秦军还以为是追兵,简直是自带画面和音效的: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如果那时有弹幕,天上飘的估计会是“苻坚完美演绎风声鹤唳”、“人菜瘾大”、“no作 nodie”之类的梗……1700 多年过去了,成语“风声鹤唳”的用法虽在演变(现在比喻自相惊忧的样子),内核却不曾变。

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秦军祖辈们的一些特质,莫名地在今天得以延续。

没有论什么行业,哪里有风吹草动,哪里就有“风声鹤唳”的当代演绎。比如2月27日这天,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刊载了一项研究,说,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仅仅是推测式口吻的警告,就足够闻风起舞了。

这两天的相关标题充斥着“警惕”的字眼和惊叹号,差点以为食安圈又出了什么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的大事件。原来只是Nature 对赤藓糖醇潜在风险的讨论勾起了国内网上迫不及待的二度讨论而已。

虽然Nature 那边的研究者发现,总计 4000+ 人的队列中,使用赤藓糖醇都与主要心血管事件高发存在关联,风险增加 80%-121% 不等,其他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也发现,生理浓度的赤藓糖醇似乎会导致血小板更容易激活并形成血栓,这么一来,在心血管领域,赤藓糖醇好像不是什么“善茬”?

质疑的风适时地吹了起来,网络上的标题也刷刷飞舞起来,别说草木是兵,言语都成了兵刃,毕竟没有我思(怀疑精神)哪有我在(存在感)。

知乎那边也很热闹,一则关于《新研究发现代糖「赤藓糖醇」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如何解读?市面上的没有糖饮料还能喝吗?》的讨论引来了年度答主、项目工程硕士、营养师、药理学博士等各种身份网友的battle。有人趁机吐槽:

“前年吃某乎月饼,拉了;去年喝某星人饮料,拉了;今年又……(食品业界)咋这么不长记性呢?还是吃天然的甜味食物吧。”

这位网友可能不了解,其实赤藓糖醇,它在果蔬中是天然存在的,只是含量非常低。赤藓糖醇的甜度是蔗糖的60-70%,热量是糖的不到 5%(0.2 卡/ g),人体摄入赤藓糖醇后血糖不会升高,且不易腹泻,正因为这些优点,赤藓糖醇才被视为天然健康甜味剂,欧洲食品安全局给出的建议是每份食品上限含量0.6g/kg 体重。

所以说网友口中的”拉了”,会不会、有没有可能……也有自己的问题。

每当争议来袭,暴风眼或事件的源点,往往恰好是被忽视的一隅。比如Nature 报告里的“一个有 1157 名参与者的发现队列中,研究者们发现,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有关的血浆化合物中,出现了人工甜味剂的踪迹”,而这1157人的队列和数据,实际上来自转诊中心,也就是说,这些对象并非100% 的健康人士,他们或有心血管疾病,或存在高患病风险。那么,这项研究,就还不足以给赤藓糖醇盖棺定论。

选择吃哪种糖、什么餐、喝什么固然是个人自由,当然,也可以是医生对特定群体有责任心的约束或提醒。但,人体的奥秘千百年来还没被完全搞明白,比如个体的差异、影响寿命的因素等等,都是恒久待探索的命题,何必对一个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物质一竿打尽?

食研汇FTA在一文里也说到,代糖不是洪水猛兽,它们正在走向科学,与此同时,控糖也应该走向理性。严格来说,减糖不减甜,实际上守护的是身而为人的味蕾所需要的幸福感,不然问问巴菲特老爷子,喝不到可乐吃不到汉堡番茄酱,拥有那么多财富有什么意思 (bushi)。

所以,要健康、要甜感、要幸福感,它们可以不那么对立。

都说闻风起舞容易崴脚,记得上一个崴了脚的朋友,一度呼吁“停止食用咸菜、腌鸡蛋、熏烤食品、油炸、泡菜等食物!吃一口泡菜相当于十斤塑料袋!太伤肝,趁早扔!”,这“抛开剂量谈危害”的 bug 且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大山也没能跨过去。

要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也提出防治“舌尖上的浪费”,上海虹口区纪委监委就贯彻得非常具体:“一次浪费提醒、两次浪费警告、三次浪费曝光”。要是在虹口,这位朋友该不该领个煽动浪费警告呢?

总而言之,在人人都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大背景下,冷静、理性地甄别网上各种《警惕》和《呼吁》,至少可以帮助身体在精神上“排浊”。更重要的是,务必时刻把“剂量”和“危害”摆在一起,不做分割讨论,不断章取义。毕竟有时候:‍

主动思考和主动健康,一样重要。‍‍‍‍‍‍‍‍‍‍‍‍‍‍‍‍‍‍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cai84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