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网赚项目教程

我们在教写作时,总是提醒学生要有理有据,论文写作也是如此。议论文的依据绝大部分来自于典型素材、名人名言等,而文本解读的依据则来自于文本语言和写作背景。比如《启》文,在围绕“时距”维度分析“我”对祥林嫂悲剧的看法以及“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时,列举了文章的三处停顿(停顿即故事时间短于叙事时间),逐一指出“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揭示“我”批判者和启蒙者的形象。比如《祥》文,左老师为论证祥林嫂不是饿死在雪地里而是死于自杀,列举了原文多处语言,如祥林嫂不是饿死的,左老师引述了当“我”预备祥林嫂来讨钱时,她却没有乞讨,而是问了一串关于鬼神的问题,可见当时的她并不是濒临饿死的状态。同时,提出祥林嫂自杀的佐证时,写作背景和祥林嫂的人物原型即是其中的重要依凭。左老师提出,《祝福》创作于1924年,当时广大民众饱受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迫害,祥林嫂自杀可增强小说反礼教反迷信的主题意识和悲剧效果。再者,祥林嫂的原型是鲁迅先生的一个远房伯母。所以,当我们在文本解读时,一要目光敏锐,抓住文本言语的关键处和特别处,读出其中的隐含意味;二要目光前移,将文本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下,读出其中的时代价值。

三、有趣:层层破解谜团

我很少看到论文能写得如此有趣的,就像一个巨大的谜题,你必须一段一段读下去才能知晓最终的答案。《祥》文是通过文本细读推理祥林嫂到底怎么死的。祥林嫂不是饿死在雪地里的,而是死于自杀,佐证何在?左老师像名侦探柯南,用文字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揪出隐藏在背后的刽子手。实际上,我在很多课件里看到,很多老师都用模拟法庭法官断案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展开课堂教学。殊不知,左老师如此行文,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啊!其次,《启》文也是别出心裁,我们一般都认为这篇文章是对封建礼法制度的批判,然而左老师却别出心裁提出了该文的另一层主旨————启蒙者的反思,且层层抽丝剥茧,我们看内容摘要就能窥见一二:通过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的比较,发现《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是嵌套在“我”回乡的故事之中的,“我”对祥林嫂故事的评价和反思事关小说的主题;在祥林嫂的故事中,透过叙事停顿的解读,可以发现“我”是一个对束缚人的旧思想有着深刻批判意识的启蒙者;然而在“我”回乡的故事中,重复频率的叙事又将“我”由启蒙者到被同化者的形象深刻揭露出来,显示出小说“对启蒙者的反思”的主题。

阅读完三篇论文之后,我特意看了一下左老师的介绍,发现他也是2006年开始工作。作为同一年入行的老师,其造诣已如此之深,既对他佩服,也对己惭愧。暑假余额已不多,我得瞄准教材解读的对象和学理,开始论文写作了。

往期回顾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cai84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