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网赚项目教程

#精品长文创作季#

一、水长城形成的背景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宗训手中夺取皇位。之后,其雪夜访赵普,定下先南后北之策。平定南唐之后,赵匡胤挥师北上,三次攻打北汉,均没有功而返,在最后一次攻打太原时,突然去世,功业未竟。赵光义登基之后,为立下不世之功,完成赵匡胤未完之功业,挥师十万,北上攻打北汉。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太原城最终被攻取,北汉灭亡。

为一举拿下契丹,收回幽云之地,赵光义命疲敝之师,从太原出发,围攻燕京。因为战略失策,大军被耶律斜轸、耶律休哥、耶律沙统领的辽军击败,赵光义身受箭伤,乘驴车南遁,宋军大败,史称“高粱河之战”。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再次发起北伐。此次,大宋军队兵分三路:东路以曹彬为帅,米信为副,出雄州;中路以田重进为帅,出飞狐口;西路军以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出雁门关,三路大军夹攻南京。因东路军冒进,失利,大败;西路军因转移四州居民,经陈家谷之败,雍熙北伐以失败告终。

水长城_长城水关_长城水乙二醇抗燃液压油46

燕云十六州

辽两次主力对决,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这大大激发了辽国斗志,南下灭宋已成必然之势。高粱河之战时,宋太宗受箭伤,再经历雍熙北伐的失利,必然已有忧惧之心,

此时朝堂之中也已经开始弥漫怯战情绪,在朝会时,宋太宗问计各位大臣,给出的建议几乎都是消极防御之计,再没有进取之心。

时任宰相的宋琪提出两个建议:

1.掘开黄河北大堤,使黄河水漫灌河北平原,形成汪洋泽国,以此延缓契丹骑兵南下;

2.仿造秦汉时期,修筑“新长城”,沿沧州-河间-真定一线,往西延伸至太行山脉,驻兵防守,并以此作为新的宋辽边界。

宋太宗闻听此议,说:

“若乃决大河,筑长城,徒自示弱,为后代笑。”

宋太宗的考虑是,如果挖开黄河大堤,修筑长城,这等于公开向契丹示弱,岂非要贻笑后世?这是直观解释,其实,作为仁德之君,应该以民为本,水淹百姓,怎能不失去民心?同时,修长城乃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耗时耗力,所用靡费,对于一个新型国家而言,负担很大。

二、水长城形成过程

公元989年,宋太宗又令众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这时,瓦桥关守将何承矩站出来提出一个建议:

“臣幼侍先臣关南征行,熟知北边道路、川源之势,若于顺安寨(今安新)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俟期岁间,关南诸泊悉壅阗,即播为稻田。其缘边州军临塘水者,止留城守军士,不烦发兵广戍。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休息民力,以助国经。如此数年,将见彼弱我强,彼劳我逸,此御边之要策也。其顺安军(今高阳东)以西,抵西山百里许,没有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

关于这个何承矩,他身上还有一些传奇色彩。

《梦溪笔谈》中说:“六宅使何承矩守瓦桥,始议因陂泽之地,潴水为塞。欲自相视,恐其谋泄,日会潦佐,泛船置酒赏蓼花,作《蓼花吟》数十篇,令座客属和,画以为图。”

按照沈括的说法,何承矩本来是瓦桥关的守将,他首先研究要以沼泽、水塘之地建立防线,作为抵抗契丹骑兵的利器。他自己想要去实地考察,但是怕契丹侦查到他的密谋,他就想到一个法子,让自己的下属每日陪自己泛舟湖上、饮酒作画,吟诗作赋。但实际上,他的目的在于测量河湖的深度,研究构筑屯田的方案,以达到既能拒抵御外,又能屯田种粮的目的。

水长城_长城水乙二醇抗燃液压油46_长城水关

北宋水长城

何承矩的建议是非常全面的。第一方面,因地利。他熟悉边境适合修建水长城沿线的山川、河源、湖泊,滩涂,因水源之势,不仅能节省工程量,也能缩短工程时间。第二方面,贮水屯田。水长城不仅仅能够起到防御契丹骑兵,延缓其进攻锋芒的作用,同时,可以依水屯田。作为北方重要防线,必然需要军士驻防,屯田能够保证基本的军需要求,不需要从全国各地输送粮草。这里的将士平时务农,战时打仗,类似于府兵制度,战斗力不减,以逸待劳。第三方面,考虑全面。何承矩同时着眼于没有水域处防御问题。

相较于宰相宋琪,何承矩的建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工程量等问题暂且不说,连接各处水道这样的防御工程,不会让其脸上没有光,利国利民,当即同意了其意见:

“缘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并由河北屯田司、安边安抚司皆掌之,而以河北转运使兼都大制置。”

工程于雍熙四年(987年)告成,时人和后人对此多有赞赏,并将这一工程誉之为“水长城”。

考虑水长城向西延伸不够而存在的军事隐患,何承矩后来在组织屯田的过程中,曾向皇帝又提出增挖建议:

“今顺安西至西山,地虽数军,路才百里,纵有丘陵冈阜,亦多川渎泉源,因而广之,制为塘埭,自可息边患矣。”

这样一来,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地带,几乎形成一条完整的水线防御。

水长城_长城水关_长城水乙二醇抗燃液压油46

水长城

最终建成了西起沈苑泊(后又拓至西塘泊),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军粮城泥沽村)的全长近千里,绵亘七州军的水长城。水长城沿途汇集河流19条,淀泊30个。水长城全线共分八“水”,即8个区段。全线还置堡垒26座,军铺125个,守臣11人,守兵3000余,战船百艘。

在全部八“水”中,涉今保定有四“水”,即:保定军(今文安县西北)至雄州,衡广六十里,纵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雄州至顺安军(今安新),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顺安军至保州,衡广三十余里,纵一百五十里,深一丈三尺或一丈;安肃、广信军之南、保州西北至沈苑泊,衡广二十里,纵十里,其深五尺,浅或三尺,保州西又拓至西塘泊,衡广十里,其深五尺至三尺。“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为稻田”。

三、水长城的具体作用

1.军事防范

根据《宋史》记载,从“水长城”凿通后的公元987年到公元995年之间,一共发生了五次契丹入侵,宋军五战三胜。

宋真宗年间,辽兵入寇更甚,从公元999年到公元1004年,辽军一共入侵六次,结果宋军六战四胜。

金末元初,蒙古军从河北南下时,也遇到了“惟燕南雄、霸数州乃三关旧地,塘泺深阻兵不能入”的行军困难,可见,即便是到了金元之际,“水长城”限制骑兵长驱直入的作用仍然存在。

2.屯田种粮

宋太宗开始时对建水长城只是注意了他的军事紧迫性,对何承矩原先利用水长城“筑堤贮水为屯田”的建议尚未做考虑。

993年,在一次朝会上,何承矩建议在水长城一带屯田种粮。但他的建议也有人反对。

欧阳修曾说:“河北之地,四方不及千里,而缘边广信、安肃、顺安、雄、霸之间尽为塘水,民不得耕者十八九。”名臣包拯也说:“以迫近塘泊,递年例皆渰(同淹)涝,秋夏未收熟。极边之地,民力重困,不可不优与宽恤。

还有人说这一带本来“连年沥涝,霖雨为灾”,怎能再蓄水种粮?

对此,何承矩据理力争,他“引援汉、魏至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务在必行”。沧州临津令黄懋大力支持何承矩的主张,说:

“今河北州军多陂塘,引水溉田,省工易就,三五年间,公私必大获其益。”

宋太宗权衡再三,觉得何承矩所言有理,再加之黄懋支持,便采纳了何承矩的意见。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还让黄懋以大理寺丞及判官身份做何承矩的副手。并明确诏谕:

“令沿边作方田,量地理之远近,列置寨栅。”并给他们拨“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往其役”,在“雄、莫、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

意思就是调发诸州镇兵18000人,于雄州、霸州、莫州、平戎军、顺安军等地兴修堤堰六百里,设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并且沟通沿边河道连为一体。

从此,水长城建设与屯田便同时开展起来。

长城水乙二醇抗燃液压油46_水长城_长城水关

驻水屯田

宋真宗时还下诏:

“定、保、雄、莫、霸等州,顺安、平戎、信安等军知州,并兼制置屯田使。”

水长城一带一下成了宋朝北部重要的产粮之地,保州地区产量最丰。宋真宗咸平年间,河北屯田产量已经达到

“岁收二万几千四百余担,而保州最多,逾其半焉。”

宋真宗时,还下诏:“如契丹骑入寇,(延昭)则屯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马村西,以护屯田。

到宋真宗时期,仍然派重兵守护屯田,可见水长城的防御作用,以及产粮优势十分明显。

四、结语

水长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迟缓了契丹骑兵南下的脚步,同时,提升了粮食产量,在面对契丹军队时,也取得了局部胜利。

但是,水长城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公元1004年,承天太后协契丹大军南下,两军对峙澶渊城,最终以大宋王朝妥协告终,签订《澶渊之盟》,虽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但终究是被当做一次屈辱性条约。宋朝末年,大金军队兵临开封城下,掳走徽钦二帝及三千多名皇室成员,“靖康之耻”由此形成。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cai84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