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网赚项目教程

此文是专为反驳网上新出现的一种诋毁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论调而写的。

这种新论调说: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到1957年以前,是“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起码没有任何票证、“没有那么多阶级敌人”、“国力强大”,最后还别有用心地问一句:“请问这是啥时打下的基础”,言外之意是:这是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民国时期打下的基础。

这种新论调的用意很清楚,就是要否定1958年以后的时期,把新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成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不堪回首的年代、荒唐的年代,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把好好的一个国家搞坏了。

今天我写的这组文章的第(二)篇,是想告诉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共和国是在怎样一个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新中国建国初期围绕着粮食问题人民政府与敌对势力进行过何等残酷激烈的斗争!最早的票证制度——粮油统购统销,是在何等样的情况下出台的?彻底揭穿公知们关于建国初国“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没有任何票证”的弥天大谎!

建国是哪一年几月几日_建国日是什么时候_中国建国是几月几号

…… …… …… …… ……

建国初期,我国粮食极其紧缺。

经过几十年的战争,我国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和摧残。在战争年代,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国统区的国民党军队大肆抓壮丁,因此,在建国初期,我国农村普遍缺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孤儿寡母家庭比比皆是。在战争年代,农村的大量牲口死亡,因此,在建国初期,各地农村的耕畜普遍奇缺,人们只能用人力拉犁。

建国初期,各地水利设施很少。甚至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为阻滞日军进攻炸开的黄河花园口堤坝,尚没有人组织修复;由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千里黄泛区尚未恢复。加以建国初期华北地区迭遭大规模旱涝灾害,数以百万计的饥民嗷嗷待哺。

在解放战争期间,老解放区人民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至建国初期,老解放区的人民已经倾尽了所有。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大片原国统区获得解放,称为新解放区。大量大、中、小城市被人民政府一个个接收过来。但是,新接收的城市和乡镇中,到处是失业了的原国民党军、政、公、教人员,到处是失业工人及其家属。在国民党统治后期,已经因为粮食极度困难,大量接受美国的粮食援助或从美国进口粮食。当时我国沿海和沿长江的城市中,90%以上的面粉厂都是用美国麦子做原材料的。著名教授朱自清先生,就是因为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最后贫病交加而死。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来自美国的粮食,没有论是救济粮还是进口粮,全部都停止了。沿海沿江几乎所有的面粉厂齐齐停工。城市居民陷入了巨大的粮食危机中。

建国初期,除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外,国内战争也尚未结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被打散打残了的小股国民党军队,进入了各地山区,收编旧社会的保安团、还乡团等地主武装和占山为王的土匪,号称有200万人,由国民党政权授予“反共救国军”的称号和番号,授予军衔,给予武器装备,要求盘据山区与共产党打游击战,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迎接国民党光复大军的到来。所以,在建国初期,尤其在西南诸省,人民解放军还在进行着艰苦的剿匪战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支撑抗美援朝战争和西南诸省的剿匪,为了保证前线军粮供应,为了供给频临绝粮的城市居民粮食和救助灾区农民,中央作出了在新解放区的农村征收公粮的决定。

当时,许多新解放区的基层人民政府尚未建立,或者刚刚建立尚未完善。在这些新解放区的征收公粮工作,是通过派出征粮工作队来进行的,征粮的对象,是在当地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前的囤有较多粮食的地主、富农。尤其是在当时的西南诸省,征粮工作队的工作是十分凶险的,这些地方,号称“反共救国军”的政治土匪十分猖獗,专门袭击人民政府的土改工作队和征粮工作队,伏击解放军押送的运粮车队。有些地方的政治土匪极其残暴,对被他们抓住的征粮工作队员,男的剖腹挖心,女的轮奸至死。当时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的征粮工作队员和解放军战士为新人民政府的粮食工作献出了生命。

当时有一位女征粮工作队员叫丁佑君,被土匪抓住后,经受了土匪百般凌辱、折磨,仍坚贞不屈,最后被土匪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各个大中城市的资本家、不法商人,趁着建国初期粮食和其他民生物资极度缺乏之机,利用电话,南北串通,与人民政府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较量,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涨价风潮。在与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失败以后,又与人民政府开展了“两白一黑之战”。所谓“两白一黑”,是指大米、面粉、煤炭。当时上海有一个国民党潜伏特务头子说:“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当时,人民政府为了解救各大城市下层居民的断粮危机,从东北等老解放军调运来大批粮食,在各城市设立国营平价粮店,把粮食按低价岀售给市民。但是,不法奸商们雇佣了大批城市没有业流民和旧社会的地痞流氓,只要国营平价粮店一出售粮食,立刻蜂拥而上抢购,很快就把国营平价粮店的粮食抢购一空,然后交给这些不法奸商,囤积起来,以多倍的高价出售给城市居民。这些人扬言:不管你国营平价粮店调来多少粮食,来多少他们吃进多少。

我母亲曾给我讲过她当年到国营平价粮店买粮的情形。她说,那不是买,简直是抢。我母亲那时候二十多岁,是个家庭主妇,家里买粮的事都是交给她的。她说,每到国营平价粮食传出将有粮食出售的时候,在粮店开门前,闻风赶去买粮的人就在粮店门前站了黑压压的一大片,其中不少五大三粗的男人,一看就知道是流氓、“黄牛”。粮店门一开,所有的人都一踊而上,把粮口袋和钱护在胸前,不要命地往里挤和钻。后面挤不上去的人,就撕扯挤在前面的人的衣服,抓头发,还有人抡起拳头往前面的人的头上和背上砸。这时候我妈也顾不上头发和衣服,顾不上疼了,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前面的人缝里钻和挤。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买了粮食,还得把粮口袋护在胸前,防止被别人扯破,然后再使劲儿挤出来。

就这样,买一次粮也只有二、三十斤,当时我家六口人(小的那个弟弟还没有出生),这点粮吃不了几天,又得再次去抢购。当时我妈就天天在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一直盼到1953年底,终于是盼到头了。这一年的10月份,国家宣布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在临解放前普遍停工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恢复了生产,城市失业问题缓解了。财政状况也基本好转。农村也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建国后的三年过渡时期的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向工业化进军。

但是,困扰着建国后前几年的粮食问题仍未解决。农村的农民们虽然通过土地改革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当时农村缺乏耕畜,普遍要用人力拉犁;又普遍缺乏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很多孤儿寡母家庭,或劳动力单薄的家庭,或家中有人患了疾病的家庭等,干脆连地都种不上。这才使这类农民自发地办起了互助组或合作社。这一时期,粮食产量还是相当低下,农业的抗灾能力极弱,一遇到自然灾害,还是束手没有策。

而在此同时,城市的不法粮商依然十分猖獗。他们一方面派人到乡下去与人民政府争抢粮源,另一方面又在城市把粮食囤积居奇卖高价,不时地掀起粮食涨价风,还往粮食里掺砂掺水掺碱等。粮食的价格始终稳定不下来,其他如棉纱、煤炭等民生物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也没有法稳定。

在建国初期的几年不断的涨价风中,人民币也相应地不断贬值。1949年时,1元人民币兑换10万元金圆券。到1955年初进行币制改革时,人民币旧币1万元只能兑换新币1元了。可见那几年物价上涨和纸币贬值的程度。

1953年,毛泽东责成中央财经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对当时至关重要的粮食问题拿出解决办法。正在外地养病中的中财委负责人陈云连夜赶回北京主持此项工作。中财委先后拟出了8种方案,最后选定了统购统销方案。同年10月1日,陈云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不搞这个(指“粮油统购统销”),我们没有出路!”。

195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此决议是邓小平起草的)。开始在全国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禁止粮食、食用油(包括油料作物)的自由交易,取缔了一切私营的粮食中间商,将农民提供的粮油剩余产品全部控制在政府手中,同时,对一切吃商品粮的人口有计划地实行粮油定量供应。

同年10月10日,陈云同志在全国粮食会议上,作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长篇讲话。讲话的第一句就说:“现在,全国的粮食问题很严重!”。他从五个方面,用大量的数据,讲述了当时国家面临的粮食困难,他指出,因粮食问题,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发生混乱,而这种粮食混乱局面发展下去,后果将很严重。陈云同志很详细地解说了当前在粮食问题上必须处理好的四个方面的关系,强调了在当前的情况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他说:“越是拖得久,混乱的局面必然越严重,我们也就越是被动。”(见《陈云文稿选编(一九四九——一九五六》,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189至203页)

这一政策出台,对当时象我母亲那样的城市家庭主妇是一个特别大的好消息。从此以后,再也不必每次买粮象打仗,每次买粮要拼了命地挤。更重要的是再也不必担忧粮食价格天天涨了。从此以后,我妈可以拿着政府发的购粮证,在粮店营业时间内,想什么时候去买粮就什么时候去买粮,轻轻松松、从从容容地买到自已家的那一份口粮,不管什么时候去买粮,都是那个不变的价格。

令人高兴的是,粮油统购统销出台以后,不仅象一根定海神针,稳定了粮食价格,其他各种跟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物品的价格也都随之稳定下来了。在此基础上,我国得以实行了1955年的币制改革,同时,结合工业企业的公私合营基本完成,实行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全国性工资制度改革,废除了工资分制度,实行了货币工资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

对我妈那样的家庭主妇来说,从民国时期就深深地印在头脑里的观念是:每次一拿到钞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里赶快花掉它。因为物价在不断地迅速上涨,拿在手里的钞票就相应地不断贬值,很快地就会变成废纸。所以,那时候的所谓过日子,只是过一天算一天,从来不考虑攒钱,除非有本事攒到现大洋。

但是,自从物价(尤其是粮价)不再上涨了以后,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钞票从此不再贬值,可以省着花,算计着花。

那时候,我爸一个人工作挣钱,养活全家七口人:爷爷奶奶、我爸我妈、我们兄弟三个。但是,凭着我妈那种令人惊奇的过日子本领,竟能把一家子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1955年的某一天,我妈生平第一次走进了银行(其实是一家银行的储蓄所),她要去买一张每月个5元钱的“零存整取有奖储蓄”的贴花。我们家终于开始有了积蓄。

这就是建国初期我国粮食紧缺的真实情况,以及新中国前三十年最重要的实行时间最长的票证制度——粮油统购统销制度推出的原因。什么1957年以前“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什么那时候“没有任何票证”,都是别有用心的谎言。

下一篇,我将用铁的事实来打脸“没有那么多阶级敌人”的谎言。

(未完待续)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cai84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