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网赚项目教程

王希常,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研究员。

摘要:针对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的选科组合与等级分数,主要探讨了选科组合与招生专业限科之间的复杂性映射关系,等级分数转换及其应用问题,选科组合与多元录取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旨在推动高考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化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考改革;选科组合;等级分数;多元录取

高考是我国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立的全国统一考试,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人才选拔项目。它以教育测量学理论和方法为支撑,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测量工程,也是一项影响深远且相关因素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要对这样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敏感度工程进行重大改革,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分析,也需要一个过程性的探索和调整。

高考是基于选拔需求而对考生能力进行的测量评定,公平公正是其基本价值取向。高考公平公正的基础在于高可信度的考试分数,分数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则是高考权威性的基石。在分数模型方面,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了选考科目等级分数和科目组合总成绩2种创新方式,力图弱化对分数的过度比较,推动面向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的科目自主选择,建立全新的科目组合和分数转换合成模式。分数结构和形式上的变革,展现了一种全新意义的高考评价方式,也触发了诸多分数解释和应用的改变,继而引发了一些适应性和平衡性方面的问题;同时,它对招生录取的方式和过程,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产生了一系列效应。这些效应有些与改革的设计初衷相契合,有些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和反思,进而推动高考改革进行新的探索和调整。

选科组合与专业限科映射关系的复杂性分析

由于文理分科方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选拔的需求,新高考改革实施了突破性的科目设置改革,提出了新的科目组合形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 3门选考科目(从思想政治、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技术等科目中选择)[1-2]。这种“3+3”考试方案实行的结果是形成了多样化的科目组分类,打破了过往以文理科分类的传统框架。科目选择的目的是促进面向学习兴趣和特长的个人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会自主学习和规划人生;但是,如何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对接到考试,最终与高考录取选拔过程合理衔接,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设计。

目前,高考依然以统一招生录取为主导模式。选科组合方式产生了较为复杂的科目组分类,“6选3”产生20种组合,“7选3”产生35种组合。如果不控制考生分类与招生专业的映射关系,招生院校可能会面临限科困难和生源失衡,考生则会在填报志愿时产生选择困惑。针对这一情况,第三批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进行了一定的策略调整,将“3+3”方案改为“3+1+2”方案,其中:“1”为从物理和历史2科中选择1科,“2”为从其余科目中再选2科。虽然2层分类选择减少了组合分组数量,降低了混分分数效应,但从测量学意义和分数应用方面尚没有建立合理性解释,也未针对招生专业需求进行规范性定位。

调控选考科目分组与招生专业的映射关系,主要是专业对选考科目的选择问题,实质上也是对分组合成分数的科学性解释问题。如果招生专业没有直接限定到科目组,而使限定科目分散映射到各个分组,则必然产生分组分数混合使用现象,从而导致分数比较的困难。目前,不同科目分数之间的比较仍然是一个较难统一解决的问题。尽管国际上有一些大学入学考试使用了不同科目分数的等值校准方法[3-5],也应用教育测量学理论和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论证,但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在我国招生考试领域尚未取得广泛共识。走分数等值校准的量化路线,还是走对科目分组与专业限定对应关系进行调控的路线,是当前新高考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从我国高考改革的实际出发,采取量化路线是否可以解决选科群体失衡和专业生源平衡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因此,在科目选择分组和组合分数使用方面,科目分组与专业限科对应关系调控是目前可以先行先试的策略。分数等值校准涉及很多复杂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先进行同步试点,取得成果和共识后再积极推广应用。目前,可以尽快开展和推进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选科分组的统一标准形式。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是全国统一的人才选拔工程,科目分组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结构和内涵,如果以省、市为单元存在多个各不相同的区域性方案,会极大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复杂性,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对高考的权威性和科学性造成冲击。

第二,研究选科分组的科学标准体系。第一、二批试点省市实行的科目分组形式过于复杂,在适用性上存在一定问题。第三批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省市对此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却似乎又回到了文理分科的窠臼之中。最重要的是,这些分组方案没有对科目选择与招生录取的对应性给出系统的科学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方案很难对学生个人发展、中学教学和高校选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容易使考生在科目选择时陷入功利性投机,也会使高校在人才选拔时没有所适从。

第三,确定选科分组的简明对应关系。针对专业培养要求,高校在科目限定方面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制定出简单、明确的对应规范。这个规范需要综合考虑高等院校的学校层次、学校特色、学科分类、专业方向、专业特色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中学课程设置、师资均衡、教学管理等因素,使其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建立选科分组与招生专业的简明对应关系,需要逐步减少乃至杜绝招生专业科目指定的随意性,推行统一的分组选择。当然,为了满足部分专业的特定需求,可以允许某些专业有多个分组选择,但前提是必须明确针对各个分组的计划分配比例,并且要在宏观上调控各分组的计划占比,导引招生录取中生源与计划的均衡,逐步形成各分组稳定的生源和计划的合理配比。

招生专业的科目限定调整为科目组后,将会使考生分组群体逐步稳定,专业选拔方向逐渐明确,有效避免选科分组之间的生源混淆,消除不同分组和科目之间分数比较的困惑。通过不断发展、演化或计划比例调控分配,可以使生源和计划之间达到合理均衡,破解博弈性的选科倾向和志愿填报[6]。

关于等级分数标准化定义和合理性应用的思考

从测量学的理论和实践看,考试分值作为精确测量标度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当前很多考试都在不断推进和使用弱化分值精度的做法。弱化分值精度一般有2种方式:一种是实施低精度的等级分数;另一种是实行分数的参照使用,即在使用分数方面展现灵活性和参考性。等级分数是一类粗粒度标定测量方法,其意义在于消除高分辨率分值带来的标定误差,即降低分值意义的不确定性。

从国家对新高考改革的总体设计与规划来看,在多元化录取中逐步推进对统考分数的参考使用是一个趋势;但在一定时期内,统一录取过程仍然会采用分数精确使用的方式。目前,等级考试科目成绩经转换加入总分的方式,仍然没有脱离分值精确比较的应用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放弃了等级分数的等第意义。这样一来,既没有充分发挥出等级分数应有的效用,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第一,合成总分仍然以精确分值方式呈现,对分值的敏感性没有降低。先进行等级划分,再换算为分值,分值的跳跃性容易使人们产生对分数追求的更高期望。第二,基于不同比例进行多等级划分,缺乏较为具体的对应性解释。等级分数的等第解释不明确,考生和招生院校则不能准确理解等级标定的意义,从而使分数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第三,等级比例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分数分布特性,具体转换中容易造成在某些分数段的过度合并和分级跳跃效应。在分数精确使用的前提下,过度合并效应会导致相差较大的原始分值合并为一个等级,分级跳跃效应容易导致相差较小的原始分值在等级转换后相差较大。这必然使相关人员对分值差异性产生疑问,从而降低考试分数的权威性。第四,转换分值区间与原始分值区间重叠,容易使人们将2种不同类型的分数视为相同,从而产生非测量学意义的直接对照比较,导致分值解释的困难。

从测量学意义上看,等级分数是一种转换分数,具有规定比例的等级分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标准比例水平分数”。如果不进行较为规范的标准参照标定和科学性解释,会使以此为基础的分数应用缺少指引,从而给录取过程中如何解释和使用分数造成困难。如何合理阐释和有效使用等级分数,对新高考改革走向至关重要,甚至关乎其预定设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议在等级分数模型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是探索研究统一模型。根据新高考改革进展情况,通过汲取目前试点省份积累的经验,对现行各种转换模型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总结,综合各种模型的优势,将等级分数统一转换为一种模型。这种统一转换模型需要考虑区间重叠、等级跨越、分数下移等问题,从而形成统一的分数比例形式,作出统一的分数解释。同时,在积极推进等值校准实验的基础上,转换模型的结构和算法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由此,建议在选考科目中推进使用标准参照方式,根据测量学理论和试卷知识结构定标等级水平,逐渐脱离分值直接应用,从而缓解某些科目选科遇冷等问题。

二是推进等级分数的录取应用。尝试在高校招生录取中使用等级分数,还原等级分数的等第意义和合理解释,以使“分分计较”问题得到充分解决。在这方面,国际上一些大学入学考试录取中已有相对成熟的做法,国内一些开展实验和试点的省份及院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尝试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专业或学校试点,使考生和学校逐渐适应基于等级分数的选拔形式,然后逐步过渡、推广到在更多的学校或在更广的招生范围内使用等级分数。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校及专业对生源的层级要求,体现专业发展对科目素养的严格限定,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体现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三是尝试专业应用。新高考改革实行面向专业的招生方式,针对专业限定科目,但目前尚未在科目等级水平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有些专业(如医学类)对某些高考科目(如生物、化学)的要求较高,如果对相应科目没有一定水平要求,会给后续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一定阻碍。因此,选考科目进行等级分数转换后,等级的概念应该在专业方面有所体现,这是新高考改革推行等级分数的初衷,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比较常用的方式。

关于选科组合与多元化录取的思考

学生自主选择和高校多元化录取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在考试科目选择上,应注意解决好选择的自主性与限定性的矛盾,在循序渐进中逐渐达到合理的平衡。科目选择的自主性带来了分数的多样性,如果不进行适当控制,可能会导致过度复杂的分组分数,从而给实际应用造成困难;科目限定的随意性则会增加考生报考时选择的复杂性和竞争力的不确定性。实践证明,多种形式招生是促进高校灵活选拔特殊人才的有效通道,但很难在所有批次中全面实施。多元化录取作为本轮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第一批试点省市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结合科目分组进一步深化推广多元化录取,是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高考录取工作中,由于各类学校和专业跨度大、差异性强,会存在多种选拔需求,形成不同竞争状态。在高水平高校中,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定位,会在一定时期甚至长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源供需矛盾和激烈竞争。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考生基于自身竞争力在科目选择上的敏感性和学校之间针对高素质生源的竞争性。对中等水平高校而言,由于学科优势和就业方面的差异,校内专业之间生源差异显著,招生专业会根据生源质量进行调整或合并。在职业类学校层面,生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张,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目标正在逐渐向适应考生需要和就业需求方向调整。因此,推进多元化录取需要充分考虑多层次的形态,如何使用分组分数也需要区别对待。

对高水平学校和专业而言,仍然要坚持以统一高考为主线,基于统一考试分数推进多元化录取。在推进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分组分数的使用,避免混合分数带来的困难,保持生源趋向和专业需要的平衡,从而保障高考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对于列入提前批的院校和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技能条件的需要,可以适当放宽限制,逐步探索推进,避免对普通批次公平性形成冲击。

对中等水平的学校和专业而言,应积极推进科目组对应专业大类的招生模式,适当发展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实行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录取,入校后再细分专业的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减少因学校专业间失衡造成的招生困难,也可以降低考生专业选择的困惑,同时避免学生为了升学而进行功利性选科。这一层次的学校和专业招生规模较大,是高考录取的中坚成分,是稳定招生录取供求关系的基础。作为培养中高级人才的重要平台,尤其需要一个稳定的招生考试体系,因此简化选科分组与专业限科的复杂性尤其重要。

近年来,高职高专类学校招生规模不断发展,目前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高专类学校招生计划总量都已经超过了生源规模。除少数专业外,以考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已成为高职高专类学校招生录取和教学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分数敏感性降低,选择性和就业式培养互动,多元录取在高职招生层面的推进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高职高专类专业种类繁多、差异明显,在多元录取中,不同专业类别应该区别对待。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敏感专业来说,如医药护理类等,依然应该严格控制科目选择和招生规模,坚决保障生源质量和坚持培养标准。对很多国家重点保障或社会需求较高的专业来说,由于其专业特性和学生从业理念的原因,生源保障是重点,但是不应以放松科目选择要求来保障生源,而要以鼓励性就业政策给予支撑和引导,从而避免投机拿学历和就业逃逸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

新高考改革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基于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由国家推动的高等教育人才选拔战略性工程。它力图解决传统高考存在的科目选择单调、唯分数招生、应试性教学、录取形式单一等现象,以推进招生考试工作和人才选拔培养的科学发展。从先行试点的上海、浙江方案及后续省份公布的方案来看,新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十分明确的,整体上也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新高考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调整阶段,尚存在一些需要分析调整的局部适应性和平衡性问题[6-8],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和探索,将会推动高考改革朝着预定目标良性发展。

新高考选择科目组合_新高考选科组合_新高考12种选科组合利弊分析

新高考12种选科组合利弊分析_新高考选科组合_新高考选择科目组合

链接

专题:

教育测量理论与高考改革实践笔谈

新高考12种选科组合利弊分析_新高考选科组合_新高考选择科目组合

新高考选择科目组合_新高考12种选科组合利弊分析_新高考选科组合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cai842612